信息技术有效“五型”作业设计略谈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作业设计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的作业设计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还能让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关注到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在设计信息技术作业时,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设计“趣味型”“生活型”“阶梯型”“合作型”和“整合型”作业,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个性化发展,使作业成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信息技术;有效教学;作业设计

教育家颜元说:“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有效教学更需要关注学习的“习”,关注通过训练形成技能的过程,其中很大一部分便体现在作业设计上。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实践活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个性、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差异,设计出适合的新型信息技术作业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个性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设计“趣味型”作业,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是学习成功的开始。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

因此,设计信息技术作业应更加关注学生情感与趣味的元素,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创设与主题相适应的作业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索欲,激发学习主动性,形成主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在教学《认识计算机》这课时,由于涉及组装计算机的硬件很多,学生很难掌握。我选择从兴趣入手,设计了让学生模拟配电脑的作业 。允许学生打开“自助装机DIY”网站,让学生们分成几个组分别模拟配置不同价位和不同用途的电脑(如图1)。如5000元左右的游戏和家庭影院用的电脑、4000元左右的办公电脑、3000元左右的普通家用电脑。学生通过查询,了解各型号的主板、CPU等部件有什么区别,在不同的价位和功能之间如何选购,让组内同学各负责一部分,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分类讲解。

这样的作业让学生感到课堂和生活融为一体,主动研究学习,让那些枯燥的参数变得容易掌握,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学习气氛良好,课堂效率高。

二、设计“生活型”作业,回归现实社会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信息技术课程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资源、题材和范例组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回归生活,让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是新课程的基本特征。一门技术只有用于实践才能有生命力,也只有让学生看到软件的实用性,学生才可能愿学乐学。

让信息技术作业贴近生活,有利于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和接纳。在设计《认识演示文稿》的作业时,首先播放演示连环画《争当安全小卫士——图图的故事》(如图2)。连环画讲述的是小朋友图图要穿过一个十字路口才能回家,这天小汽车太多了,怎样才能快点回家呢?师生总结出紧急状态下找警察叔叔帮忙的方法,引出在幻灯片中插图的知识点;过马路后发现出了车祸,师生总结出要拨打110和120,引出在幻灯片中插入声音的知识;120救护车带着伤员走了,110警察留下来处理事故,引出将上一张120救护车的声音延长到下一张幻灯片即设置声音播放效果知识点;接着图图回到家咨询爸爸交通安全要注意什么呢?爸爸提议看看《上学路上》这个影片,引出在幻灯片中插入视频的知识点。

将信息技术作业融入到生活场景中,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实现了信息技术教学的生活化,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实现学以致用。这些作业的设计切合了学生的生活及心理需求,可以让学生充分应用所学技术,创作自己的作品。

三、设计“阶梯型”作业,尊重个性差异

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的差异,如果设计的作业不分层次,就会出现部分学生感觉吃力,而另一部分学生却感到没有挑战的情况。因此,可以设置多级阶梯作业,照顾到所有学生的认知过程,满足不同能力学生在前进阶段中的不同需求。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作业——基本作业、提高作业、拓展作业。基本作业是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包含了所学的新知识、新方法,学生一般按照老师的要求就能做出来;提高作业则是让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完成的;而拓展作业就是为那些学有余力的同学达到较高层次、发挥潜能准备的。各级作业之间应紧密联系,形成阶梯,以利于知识技能由低层向高层过渡。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了”,使每位学生都学有所得,使每位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每位学生都能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真正“思”起来、“活”起来。

例如在设计《图片处理》这课作业时,安排学生以校园生活为主题制作一幅校园生活宣传海报。基本作业主要涉及图片的基本处理(如旋转、裁剪、亮度),操作相对简单但任务又比较完整,学生只要完成这些操作,都能修改图片,保障全体学生能体会到初步的成就感;提高作业主要涉及图片合成,自选一个主题,利用图像处理软件,把处理好的图片加入自己的创意合成,在体会初步成就感的基础上,学生是愿意来美化自己的作品的,而且这些美化效果又很直观和实用;拓展作业是运用多种特效(拼图、文字、饰品、边框等),可添加对话与旁白,使图片富有生命力,制作出有自己风格和创意的作品,只要求学有余力的同学去完成(如图3)。

通过多级阶梯作业的设置,面向有差异的学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参与课堂的激情高涨,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促进不同程度的学生共同提高。

四、设计“合作型”作业,促进个性发展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新课程也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通过设计小组作业,不仅能更好地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还能在合作中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聪明才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信息获取与管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了解信息的需求分析和信息获取的途径,掌握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以及学会合理运用不同的搜索引擎。教学时恰逢环境保护日,所以设计作业时,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创作一个低碳生活为主题的宣传海报(如图4)。相关实践学习活动围绕“低碳”展开,学生通过制作“走进低碳生活”宣传海报,感受低碳环保的意义,通过搜索与低碳相关关键字的任务实践环节,掌握网上信息的下载方法,并掌握关键字的提炼,通过不同搜索引擎搜索方式与搜索结果的对比,学会合理运用搜索引擎(如图5)。

我让学生自由选择,组成作业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各个小组根据本组成员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分工,共同完成一个任务,组内每位成员分工合作,各自承担部分的学习任务和相应的责任。在完成作业前,每个小组都要提交详细的分工计划,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和监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能力。作业完成后要求学生认真总结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的得失,为后续小组合作学习积累经验。小组的每位成员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所分担的任务,成功的喜悦促使他们在最后合作阶段能够自觉主动地去合作探究,学习由其他成员分担而自己却不懂的知识和技能。

五、设计“整合型”作业,培养综合能力

新课改注重学科间的整合,不同的学科可以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在信息技术课堂作业的布置中,可以将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有机结合起来,设计一些跨学科的综合性作业,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将各门知识融会贯通、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整合,把信息技术渗透到语文、数学、英语等其他学科知识中去,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

《音频获取与加工》这课的主要内容是能用GoldWave软件录制声音,并对录制的声音进行删除、裁减、混合、添加特殊效果等编辑,教师在课前需要为学生提供录制声音的文本素材。如语文课《沁园春·雪》内容,就让学生上课时带好语文课本,将4位同学分为一组,分别担任播音员、录制师、剪辑师和配乐师的角色,尝试录制这首诗朗诵。组内的播音员练习朗诵;录音师学习如何用GoldWave软件来录制声音(任务一:录音);剪辑师则要根据动画和学案完成对诗朗诵的剪辑(任务二:剪辑);配乐师根据教师提供的三首不同风格的乐曲,选择与诗意境相吻合,能更好表达作者思想,可以将诗诠释得更加淋漓尽致的音乐作为配乐(任务三:配乐),完成后小组共同填写如下表格。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与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下,以丰富的想象、牢固的记忆和灵活的思维获得学习的成功。

总之,教者若有心,学者必得益。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精心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合理有趣、难易适中、学生乐于接受的作业。让信息技术作业成为学生增加知识、丰富生活的向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自主性,增强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信息技术作业绩效水平,让作业点亮信息技术课堂。

参考文献

[1]李玲. 浅谈信息技术课堂作业设计.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年7/8期

[2]汪知. 信息技术课堂作业设计的五性.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5年5期

推荐访问:作业 信息技术 设计 五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