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北洋政府武装护侨大撤退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在给中国带来崭新的主义之前,先带来了一个严峻的现实挑战:滞留在俄国境内的华侨,面对俄国内战,其生命和财产安全都遭到空前威胁。

此时,得到国际承认的中国中央政府——北洋政府却焦头烂额,一边要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一边要应对国内各派势力和正在武装暴动的革命党,牵制了政府的大量兵力。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黑暗、腐朽、反动”的北洋政府,也顶住各方压力,甚至不顾日本的威胁警告,下令出兵西伯利亚武装护侨。这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中,执政者第一次在海外动用军事力量,以保护侨胞的利益和安全。因此,1918年的中国令世界刮目相看。

远东告急

此时,滞留在俄国境内的华侨,足有百万之众。他们之中,除了传统的商人、手工艺人之外,还有数十万派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线的华工。在一战中,中国加入了协约国的阵营,俄国陷入内乱之后,这些华工陆续汇聚到伊尔库茨克等地,处境悲惨。海参崴中华总商会给中国总领事馆发出急函,请求立即派军舰来海参崴保护华侨。

外交部收到海参崴总领馆报告的第二天,立即与海军部展开了磋商。对于派遣军舰护侨,海军部毫无异议,但是,“现时国内多事,军舰不敷分布”,只能通过外交途径为华侨尽力提供救助。

海军部的婉拒,绝非推托搪塞,此时国内的确是多事之秋。

这年7月,孙文在广东联合西南军阀等,发动第一次“护法战争”。海军总长程璧光率领北洋第一舰队,投奔了南方阵营,这导致北洋政府手上能动用的海军力量大为削弱。

1918年1月8日,海参崴总领事陆是元再次致电外交部,要求中央果断调集军舰护侨,“以慰华侨之恐慌”,“以壮华侨之胆”,并“派得力陆军驻扎东宁、虎林、图们江、绥芬河四处”,确保撤侨通道的畅通。

1月19日,外交部将海参崴总领事馆的电报提交国务会议审议。国务会议决定,由陆军部会同奉天、吉林两省,抽调陆军进驻图们江,保边护侨。

尽管控制东北的张作霖等奉系军阀,与控制北京的皖系军阀各有各的小九九,但在护侨的问题上,双方罕见地保持了一致。奉天、吉林两省奉命,立即抽调了大批兵力。

但是,这种隔靴搔痒的办法已经无法应付俄国越来越恶化的局势。2月,布尔什维克在海参崴暴动,推翻了当地旧政权,却未能控制局面,海参崴社会秩序彻底崩溃。日本、美国、英国派出军舰,进行武装示威。

2月27日,中央收到了新任驻海参崴总领事邵恒睿的紧急报告,指出:日、英、美都以“护侨”为名派出军舰,作为协约国的成员之一,“我国既已实行加入战团,亦当速派军舰来崴,相机应变,不但得以保护侨民之生命财产,假令一旦失和,俄国退让之际,该三国对于俄国亦必有所要求,倘或咸争利权,提起分割租界事,该三国定收捷足先登之效,此千载不遇之机会,而我国侨民较诸他国众多,若无武力以作后盾,未免向隅矣。”

国务院随即进行讨论,终于在3月13日决定:派遣一艘军舰前赴海参崴护侨,由海军部负责落实。3月20日,“海容”号巡洋舰担负这开天辟地的出国护侨任务。

中国派遣军舰赴俄护侨,激怒了日本。此时的日本,正致力于建立中日共同防卫体系,以便攫取自己在“北满地区”(东北北部)的特权。中国的单独行动,打乱了日本签订《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的计划。可以说,“海容”号奉命赴俄,因力量依然单薄,对护侨来说,实际意义并不大,但这不仅是中国执政者第一次通过武装护卫的方式表示对海外侨胞的关切,更是在当时敌强我弱的环境下,对日本逼迫的一次“软”对抗。

在日本的高压下,中央政府一边尽力敷衍日本,另一边敦促“海容”号尽快成行。4月16日,在华侨的欢呼声中,“海容”号进入了海参崴港口。

此时,已有另一艘悬挂中国五色国旗的商船“飞鲸”号先期到达海参崴港口。

“海容”号巡洋舰抵达后,“飞鲸”号的撤侨工作得到了巨大的支持,当俄方禁止华侨搬运两具棺木上船时,在外交交涉无效的情况下,“海容”号巡洋舰应总领馆的要求,“派兵四十名,登岸排立”,在武力面前,俄方边检人员也只能退让,“始得将枢装运”。“海容”号巡洋舰抵达后的第三天,“飞鲸”号就满载1165名华侨,起锚返航烟台港。

“海容”号巡洋舰在海参崴,还多次派兵登陆,前往保护因争夺工作机会而被当地人包围的华工。几番武装示威后,当地针对华人的暴力行为大为减少。

出兵远东

“海容”号巡洋舰进驻海参崴还不到一个月,“捷克军团”发动叛乱,远东局势更为混乱。

捷克军团本是协约国武装力量的一部分。当时捷克斯洛伐克还在奥匈帝国统治下,为了争取民族独立,捷克斯洛伐克的侨民们组织了志愿军部队,加入俄、法、中等协约国的军队序列。

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联政府,下令将该军团调往海参崴。不料,捷克军团进入混战中的西伯利亚后,立即向布尔什维克开火,刚刚泛“红”的西伯利亚,又回归了一片“白”色。

而支持“白俄”的协约国,包括中国在内,都开始积极部署营救捷克军团的使命。

毫无疑问,拯救捷克军团,为协约国干预俄国内战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借口,也为中国出兵西伯利亚护侨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

但捷克军团事件,令远东华侨的处境更为悲惨。捷克军团切断了西伯利亚大铁路,至少20多万华工滞留在鄂木斯克和伊尔库茨克,发生了严重的粮食危机。

同时,管理远东地区的“白卫军”高尔察克政府,为了备战,积极搜刮民间财富,而华侨、尤其是略为富裕的华侨,成为主要的盘剥对象。而且,华侨的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任何保障,针对华人的烧杀奸淫屡屡发生。

远东华侨们再度向祖国发出呼吁:出兵!出兵!

此时,协约国各国也在积极磋商出兵干涉俄国内战,日、美、英、法等国逐渐形成共识,北洋政府也表示中国将随同出兵西伯利亚。与此同时,北洋政府筹划利用这一良机收回被沙俄强占的一些主权,包括中东铁路的控制权。

北洋政府的出兵要求,遭到日本的坚决反对。日本所希望的,是将中国纳入所谓中日共同防卫的体系,中国只要提供基地和补给即可,日本军队将会协助保护华侨。其实,日本人打的如意算盘是借机攫取在中国东北的更大利益。

北洋政府并不示弱,虽不能与日本人针锋相对,但还是实行了软对抗,将中国出兵的目的由护侨修改为“援助捷克军团为宗旨”。这一理由,得到了美国、法国的支持,美国甚至明确表示,北洋政府应自行掌控中东铁路。见此,日本也不便继续反对。

外交斡旋结束后,北洋政府确定出兵西伯利亚。出兵的真正目的有二,一是未雨绸缪,保障包括黑龙江航权在内的中国主权,防止在自己缺席的情况下,列强达成任何损害中国的协议;二是护侨。

8月22日,北洋政府正式发表出兵宣言,陆军第九师抽调了相当于两个团的总兵力,人数达4000人,包括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和机关枪部队,分六批陆续开进了西伯利亚,主要使命是确保海参崴—双城子—绥芬河的撤侨通道。

中国军队的到来,大涨了华侨的志气。而在驻俄部队无法驻守的城市,华侨们开始成立自己的民兵组织“商团”,领事馆悄悄协助他们购置枪支弹药,增强自卫能力。

在驻俄中国军队的壮威下,在内战最为激烈的伊尔库茨克一线,中国外交官不畏艰险,从莫斯科和哈尔滨调运火车,全程护送,仅1918~1919年就抢运出三万名被困华工。

随着协约国军队陆续撤离,北洋政府也宣布从俄国境内撤兵,中国历史上首次武装护侨、撤侨告一段落。

(摘自2011年3月22日《中国经营报》)

推荐访问:北洋 撤退 武装 政府 护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