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质疑与社会责任

2009年10月11日,新华社刊发《温家宝: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文。12日,温家宝总理致新华社总编室的更正信,全文如下:“新华社总编室 贵社昨天播发我的《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文,其中岩石学的分类,应为沉积岩、岩浆岩(也可称为火成岩)、变质岩。特此更正,并向广大读者致以歉意。”?譹?訛温家宝总理的更正信一时间在网上引起热议,大家纷纷称赞总理严谨治学的作风、谦虚谨慎的风格以及实事求是的态度,不但感动了广大受众而且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典范。在敬佩总理勇于改错的同时,我们不仅要问,媒体的把关人哪里去了?为什么对于温总理文章中的不妥之处没有及时发现?新闻媒体质疑精神的缺乏以及对于社会所负的责任再一次引起人们的思考。

一、社会责任是媒体的重要使命

所谓“社会责任论”是1947年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正式提出。威廉•霍京的《新闻自由:原则的纲领》是“社会责任论”的奠基之作,西奥多•彼得森的《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一文对该理论作了较为充分的论述。社会责任论在20世纪50年代趋向成熟,并成为评价媒体地位、影响及形象的重要指标之一。

社会责任论中有这样几个观点,第一点也是其中最重要的,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在行使新闻自由权利时,要有道德良心,要对社会负责、要对公众负责,新闻报道要真实、正确而有意义,媒体要努力成为公众交换意见的论坛;要尊重法律,要对法律负责,不能借口新闻自由侵犯社会和公众的合法权益。第二,新闻自由权利是全体公民的权利,不只是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特殊权利。媒体依赖人们而存在,必须为人民服务。第三,政府不能只允许媒体的传播自由,它还必须积极促进自由的健康发展,防止传播自由的滥用。政府干预新闻自由的目的是扩大自由,不是限制自由,是让所有人更能平等地享有自由。政府的干预必须是有限度的、适度的干预。第四,政府、媒体和公众之间要进行平等的交流,达到和谐相处的状态。社会公众应该以积极的方式对待新闻媒介,为媒介社会功能的正面发挥和健康发展承担公民义务。?譺?訛

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充当着民情上传、上情下达的桥梁,为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这一切社会责任的承担都要求媒体拥有足够的质疑精神。

二、媒体质疑精神是媒体承担社会责任的必备途径

古语云:时时好事者从之质疑问事。?譻?訛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说法,质疑就是一种内在的否定因素,否定因素的存在才推动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现代汉语大词典》中对其最通俗的解释为:提出疑问。质疑精神是指一种哲学观点,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认识的可能性受限于思维的局限和思维客体的不可接近性。它被广泛地用来指一种任何提问的态度。新闻媒体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工具,质疑精神对于媒体社会责任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记者要质疑新闻事实的真实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这是共识。通俗地说“把关人”理论,指的是: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负责搜集、过滤、处理、传播信息的传播者被称之为“把关人”,他们的行为就是“把关”。记者战斗在新闻的第一线,是确保新闻真实的第一把关人。大千世界纷乱的信息给记者的新闻选择带来了难度。对于眼前的新闻事件、新闻信息是否真实,记者要胸怀质疑之心,力争确保新闻事实的真实。现实中有那么多的虚假新闻很多时候在于记者没有经过调查就轻易地相信事实的真实,从而造成虚假报道。

2.编辑要质疑新闻内容的准确

“编辑作为作品向社会传播的中介,在作者创作的基础上进行把关、优化;先有作者的‘文责自负’,再有编辑的‘编辑加工’,作者更多地对作品的内容和传播效果负责,编辑则更多地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承担责任,一旦出现问题,其社会影响并不弱于作者。”?譼?訛像珍惜生命一样维护新闻的真实性,这是名编辑的共同特征。除开这些,编辑做的更多的是对于新闻内容准确性的保证。

3.其他把关人要质疑新闻的整体传播效果

媒体的高层把关人要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上审视新闻的整体传播效果。在市场化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新闻媒体面临的诱惑、难题层出不穷。新闻信息传播的效果不仅要重视经济效益,更要重视社会效果与社会反应。这就要求媒体的高层把关人紧紧把握时代主题,站在推动社会和谐的高度质疑新闻信息的整体传播效果。

三、媒体质疑精神的缺乏制约新闻事业的发展

通过媒体刊发出来的信息都是经过记者、编辑、责任编辑、总编辑的层层确认而来。温家宝总理“更正信”一事中,当时值班的副总编辑吴锦才说“我们作为播发稿件的单位,应一字一句核对。当时经手处理这篇讲话的,也是我。我向总理作了检讨。”?譽?訛可见,媒体的失误为“更正信”的发生起到了放行的作用。作为肩负社会使命的特殊工具,新闻媒体质疑精神的缺乏制约新闻事业的发展,制约着媒体社会责任的承担。

1.媒体质疑精神的缺乏不利于媒体自身形象的塑造

自从新闻诞生之日起,虚假新闻就从未离开过人们的视线。虚假新闻的刊播不但给报道对象造成了不良后果,而且也对媒体自身造成了恶劣的影响。“纸箱馅包子”、“华南虎事件”这些早已成为众所周知的虚假新闻,不仅违背了客观事实、动摇了新闻学科的地位更是践踏了媒体在公众中的影响和地位。在媒体参与市场竞争的时代里,失去了公众的信任,丧失基本的信誉对于媒体来说是致命的。由于质疑精神的缺乏导致媒体在公众心目中形象一落千丈将使媒体无生存之地。

2.媒体质疑精神的缺乏不利于媒体对政府的监督

监督政府是媒体功能中一个重要方面。我们经常会在媒体上看到不同的声音对于政府行为的讨论,这其中有表扬、有认可、同时也不乏质疑。政府对于社会的承诺是否实现、政府的决策是否符合公众意愿、是否顺应民心顺乎民意、政府是否做到了勤政为民……这一切都需要媒体去质疑。

2003年4月25日,南方都市报以《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为题,首次披露了孙志刚惨死事件。次日,全国各大媒体纷纷转载此文,并开始追踪报道。同年6月20日,温家宝总理发布国务院第381号令,《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自当年8月1日起施行,1982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废止。一个公民之死,导致一部法规的废除,这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尚属首次。然而,从这件事情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媒体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正是媒体的质疑使事件有了浮出水面、发生转机的可能。政府在这一事件中的改变和作为由此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3.媒体质疑精神的缺乏不利于媒体监测社会的动态

普利策曾经有过一段描述新闻(记者)的社会功能的名言,被誉为美国现代新闻理念的基石,也是20世纪初新新闻理念的代表。“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则是站在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这句名言一直成为全球新闻作者不断激励自己的精神力量。

湖北孝感报的“杨小运报道”曾闻名全国。?譾?訛该报道记述农民杨小运以超售万斤粮为条件,要求国家奖售他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有关编辑认为他思想境界不高将稿件作废,但总编辑却看到了农业生产责任制实行之初,农民有这种思想的可贵性。报道引发了“工农相互促进,各自挑起重担”的热潮。如果不是孝感报社总编辑张仲彩的质疑,也许那篇报道早已成为垃圾筐里的客人,也就不会有后来因这篇报道促进社会生产、弘扬时代新风的作用。媒体有引导社会舆论、引领社会风尚的作用。缺乏了质疑,媒体就不能够及时发现社会生活中的变化,不能够做出有效的判断与引导,无法为迷茫中人们指引清醒的道路。

四、媒体社会责任回归需要新闻工作者具有新闻质疑精神

温家宝总理“更正信”一事,不仅体现了总理严谨求实的对待科学的态度,反映出媒体质疑精神的缺乏,更为媒体社会责任回归敲响了警钟。总理亲民、近民、勇于公开面对错误的做法为我们树立了新的榜样,总理尚且如此,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被质疑?我们还有什么不能够质疑?

1.媒体要敢于质疑

作为社会中沟通各方的桥梁,媒体需要有足够的质疑精神。首先要从态度上敢于质疑不确定的事物,不畏惧权势、不低头利益,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对社会、对公众负责。其次要对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行质疑。社会生活包罗万象,能够进入人们视野,影响社会生活的问题都应该属于媒体的质疑范围。最后,媒体要用公平、公正的眼光质疑,不能以个人利益、集团利益为核心,以质疑的名义损害公众或其他人的利益。

2.媒体要能够质疑

引发“更正信”事件的读者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通过这件事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媒体在有些时候并不是不去质疑而是难以质疑。媒体传播的内容形形色色,涉及到的知识方方面面,这些要靠一个或者几个人是很难做到完美的。我们相信新华社的编辑并非是因为疏忽造成了错误的存在,而是由于专业的局限。徐宝璜如此讲新闻事业对社会的教化功能,“新闻纸者,社会之导师也,世人之无边大讲座也。”新闻事业的教育功能要求媒体提高自身能力,要求媒体人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够担当起对全社会教育、引导的作用,否则质疑只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成为一纸空谈。

3.媒体要勇于接受质疑

金无足赤,媒体不是万能的,也会有存在失误或过错的时候。虚假新闻存在、有偿新闻流行、新闻广告化、记者社会责任意识淡漠、从业队伍良莠不齐……这些都是新闻媒体有待提高之处。新闻媒体不仅质疑他人也要勇于接受社会的质疑,在被质疑与质疑中不断提高自我,重建职业道德、强化专业精神、推进行业自律、提高职业操守,恢复人们对于大众媒介的信心,真正受信于民、受信于社会。

4.社会要正确面对媒体的质疑

广州市检察院的检察官走进广州大学城,为广州大学的学生进行了一场生动的法制讲座。一位怯生生的女孩语出惊人:“请问检察官,您有没有动过贪念?”在场学生立即鼓掌,嘉宾们坦然大笑,陈思民检察长则诚恳地说:“肯定动过,人都有欲望,但一个人要征服世界首先要征服自己!”这一问一答赢得了在场学生的鼓掌,嘉宾们坦然大笑。?譿?訛

这位女大学生勇敢的质疑精神是民众心智趋于成熟的表现,这个检察官先生勇于接受质疑的宽容态度,是官员为官理念的成熟的体现。现在我们的民众越来越敢于对社会上一些现象进行质疑,我们的官员也越来越勇于面对这种质疑,这是社会的进步。公众质疑如此,媒体也一样,社会各界都应该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接受媒体的质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五、结语

温家宝总理的“更正信”给社会各界发出了一个信号:一位德高望重的领导人对自己错误都勇于更正,接受读者的质疑,那还有什么是我们不能够质疑的?还有什么理由能够使我们面对质疑时不平静、不满意?媒体的社会责任要求其质疑精神的回归,而“更正信”事件恰好提供了一个契机。让质疑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传统,为建设和谐进步的社会做出贡献,媒体任重而道远。

注释:

①新华网:10月12日。

②杨保军著:《新闻理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8页。

③《汉书•陈遵传》

④周国清著:《编辑学导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1页。

⑤北京晚报,2009年10月13日。

⑥张子让著:《当代新闻编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9页。

⑦信息时报:2004年10月29日。

(靖鸣,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赵新乐,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推荐访问:质疑 媒体 责任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