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众创空间发展路径与成长机制研究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众创空间作为推动创新创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有积极意义。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理论和文献的基础上,借鉴中外知名众创空间案例,结合河南省众创空间发展现状,设计众创空间的发展路径和成长机制,从而有效地引导和支持河南省众创空间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河南省;众创空间;发展路径;成长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8)11-51-6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8.11.014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and Growth Mechanism of Makerspace in Henan Province

Guo Kai, Fu Hao, Zhang Xiangmin, Zhang Jing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471003)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latform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makerspace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social progress and economic growth. On the basis of combing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lated theory and literature, this paper drew on the well-known Chinese and foreign makerspace cases, combin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Henan Province"s makerspace, and designed the development path and growth mechanism of makerspace, so as to effectively guide and support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makerspace in Henan Province.

Key words: Henan Province; makerspace; development path; growth mechanism

随着工业时代创新1.0的升级,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创新2.0全面问世。传统的技术发展为导向的创新模式正逐步转向为用户参与创新的模式,这种模式给体验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顺应创新2.0时代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和趋势下,新型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众创空间”应运而生。众创空间作为推动创新进程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对实施创新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众创空间相关政策文件的相继颁布,地方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并大力支持众创空间的发展。作为中部人口大省的河南省,政府颁布的《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快众创空间的构建和发展对河南省经济稳步增加的重要性。在这种时代和政策背景下,急需对众创空间的发展路径和成长机制进行深入分析,为政府决策、引导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参考和借鉴。

1 国内外众创空间理论和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众创空间理论基础

创新集群理论、开放式创新理论和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理论是众创空间重要的理论基础,国内外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丰富和扩展,对研究众创空间具有较高的借鉴和应用价值。

1.1.1 创新集群理论。1999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集群——促进创新之动力》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创新集群的概念,标志着创新集群思想的正式提出[1]。创新集群理论主要有自上而下型、自下而上型和混合型3种集群发展模式,可以通过自发或主动培养形成创新集群[2]。Humphrey从产业发展的视角,指出创新集群的实质是创新性的产业集群[3]。Bortagarray提出创新集群是基于技術创新商业化的企业家事业,强调技术创新对创新集群的重要性[4]。

众创空间是由众多初创小企业集聚而成,形成集群。创新集群能够有效推动创新创业服务资源的共享,提供基础设施和条件,有利于促进知识和资源溢出和交流,进而增强创新集群的创新能力,促进创新成果商业化。

1.1.2 开放式创新理论。2003年,Chesbrough首次提出开放式创新的概念,这一思想被广泛关注[5]。企业可以通过与不同类型合作伙伴进行合作交流,共享创新资源,实现互利共赢。Dahlande和Gann从组织间的知识互动是否存在经济交易出发,分成四类开放式创新模式:购买或整合、授权或出售、释放或披露、接近或获取[6]。Micheni、Wamitu和Shavulimo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测量开放式创新影响因素。发现技术可行性、资源可用性对企业开放式创新战略具有积极意义[7]。

众创空间实质上就是开放式创新的一种形式。众创空间是整合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研院所、企业孵化器、高校机构等有利条件的开放式空间。国内外实证研究表明,企业类型和规模并不影响开放式创新提升企业绩效的作用,这为开放式创新在众创空间的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1.3 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理论。Tansley最早从生态学角度提出生态系统这一概念[8],后来被应用到社会科学,形成了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和创业生态理论。曾国屏提出创新生态系统是运用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概念研究创新过程,将创新过程看成是生存、发展和环境联系的复杂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等特点[9]。Vogel提出创业基础要素、环境因素、个人因素是创业生态系统的核心内容[10]。

众创空间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主要关注创新要素、创业影响因素的作用和关系,由多个参与主体共同形成,根本目的是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因此,结合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相关理论,研究众创空间各个主体、要素间的关系,对于其科学管理和持续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1.2 国内外众创空间文献综述

1.2.1 国外创客空间文献综述。国外关于创客空间含义的界定较为全面。创客空间(Hackspace、Makerspace)是让创客们交流和分享创意的重要平台,并给创客提供各种资源,包括场地、设备工具、技术等[11]。创客空间是顺应网络信息化、创新创业浪潮的产物,是通过市场化、专业化和资本化等途径构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新型服务平台,为创客们供了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12-13]。

国外学者通过实践研究,发现创客空间对学科创新、智慧城市、经济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Walsh指出创客空间提供的低成本设备和材料有利于生物学家追求创新,打造的产品设计师社区为其提供了许多优质资源[14]。Niaros等提出创客空间的出现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了助力,其实践分享、学习技术、社区治理对智慧城市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创客空间可以作为枢纽和载体,在公共参与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5]。Olawoyin通过对尼日利亚多家创客空间的技术孵化中心调研,指出其在创新业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促进创业和经济发展有积极影响,创客空间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16]。

1.2.2 国内众创空间文献综述。国内学者结合不同的理论构建众创空间模型或机制,引导其健康发展。孙文静等应用生态位理论构建众创空间的生态位模型,以北京众创空间为例,提出可以通过生态位找准其发展的价值空间,需要加强对众创空间的分类引导[17]。张玉利等结合耗散理论构建了创业生态系统的两阶段演进模型,进而优化众创空间的结构和功能,指导其建设和发展,更好为创业和经济转型服务[18]。吕品运用扎根理论对19个国家级或省级众创空间创新机制进行研究,发现基础禀赋、网络能力、制度环境、网络嵌入性和创新方式是创新机制的核心要素[19]。

国内学者通过借鉴国外创客空间相关发展模式和经验,提出了相关建议。郝军超等通过对比国内外众创空间现状和发展模式提出,要坚持市场和政府主导,科学制定其发展路径,合理制定绩效指标,才能加快众创空间的发展[20]。唐德淼通过对中外众创空间发展模式进行比较,提出孵化全程采用导师制、挑选项目标准严苛、循序渐进发展等国外发展经验,对我国众创空间建设有借鉴意义[21]。解学芳等指出欧美国家正逐步建立起“创客空间+孵化器+智能化创新”的垂直、多元化众创空间生态主体结构,而我国“孵化器”一元主导的结构模式明显,在众创空间发展模式、经营主体、功能绩效等方面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22]。

通过相关理论和文献的梳理,发现国内外众创空间发展现状和模式研究较多,从不同理论视角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对国家地区众创空间的发展路径和成长机制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结合河南省众创空间发展现状,研究与其相适应的发展路径和成长机制,进而合理引导河南省众创空间快速发展。

2 国内外众创空间实践

经过长期的發展,国外创客空间更加完善和成熟。而我国创客空间发展较晚,但也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对河南省众创空间发展有借鉴意义。国外创客空间注重共享理念和思维的碰撞,其运营模式较多,覆盖领域、范围较为广泛,知识的交流引导手段较为丰富,其崇尚开放、自由、互助的文化氛围。国内相关众创空间注重平台的建设,为创新创业提供平台和设施,为创业者和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且覆盖的范围较广,地理布局科学合理,以区域带动国家创新创业蓬勃发展,国内外众创空间的实践为河南省众创空间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思路和建议。表1给出国内外部分典型的众创空间案例和其运营发展情况。

根据《中国众创空间白皮书2018》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众创空间数量达到5 739家,总面积达2 523万平方米,与2016相比增幅超过33%。2017年末,河南省共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 136个,其中国家级84个;省级以上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616个,其中国家级46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 28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84个。科技部的数据显示,河南省有24家为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并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服务体系中,约占全国的3.7%。数据表明,河南省众创空间发展还有巨大潜力,现有众创空间的成长和发展还需要加大指导和支持力度,同时还需要鼓励创新创业者积极参与众创空间建设,促进创新创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研究河南省的众创空间发展路径和成长机制,对河南省众创空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3 众创空间发展路径研究

结合创新集群、开放式创新和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理论,借鉴国内外众创空间建设和发展经验,河南省可以从本土化、专业化、集群化、多元化和生态化等路径促进众创空间的发展。如图1所示。

3.1 本土化发展

不同地区众创空间发展环境和优势各有不同,因此,如何促进其本土化发展尤为重要。河南省众创空间的登记注册需要层层审批,各项手续较为烦琐,进入门槛相对来说较高。同时缺乏相关注册管理办法,行业标准和特点不明确,这些因素阻碍了众创空间数量的增长。因此,推动河南省众创空间本土化发展需要工商部门提供相关绿色通道,降低准入门槛,可以通过集中式登记、电子化注册等方式优化登记注册流程。政府在引导其本土化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在资源配置、创新研究、投资融资方面需要加大支持力度,同时要积极引导民间和社会资本参与到众创空间的建设发展中去,为创客提供股权的众筹和融资服务。政府还需要加强社会监督,推动政策的落实,以加强众创空间本土化的发展。

3.2 专业化发展

众创空间的关键是在资源的整合和配置,因此,其进一步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地理和行业优势,推进专业化发展。河南省在煤化工产业、汽车零部件产业、铝工业、食品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具有较大的产业优势。其中氮肥企业连续富氧气化、全低温变换等技术世界领先,郑州、洛阳、三门峡、焦作是聚集了河南省90%以上的氧化铝和70%的电解铝的集中区,河南省宇通客车、郑州日产等优势企业较多。2017年,装备制造业规模上升至全国第五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3%,这些都是河南地区的集中优势,因此,可以重点在这些产业领域布局一批细分领域,推动大型企业集团参与众创空间的建设,充分利用这些行业企业的资金、创新和服务优势,促进河南省众创空间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升,促进其向专业化发展。

3.3 集群化发展

互联网时代,虽然众创空间可以利用网络、大数据等多种方式进行沟通,但是缺乏有效实际的经验交流,因此,加强河南省众创空间的集群化建设也至关重要。河南省在布局方面,可以围绕郑州、洛阳、安阳、南阳、新乡、平顶山、焦作等高新技术开发区和150个技术经济开发区等创新创业载体,培养一批众创空间集群,利用开发区资源和人才优势,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鼓励其协同发展。同时可以城市为中心,布局中心,充实众创空间产业集群,依据城市发展特色重点发展不同类型的众创空间,促进其区域化发展。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完善入住标准、管理措施、资源整合分配制度来确保产业协调发展。在众创空间集群化发展过程中,可以从专业技术平台、开放式平台、创客服务平台、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等多方面规划平台,促进众创空间均衡发展。

3.4 多元化发展

目前,我國众创空间建设模式主要有活动聚合型、培训辅导型、媒体驱动型、投资驱动型、地产思维型、综合创业生态系统体系型等,建设了北京创客空间、清华X-Lab、36氪、车库咖啡等不同类型。因此,河南省的发展可以借鉴这些国内发展经验,鼓励河南省各个地区构建不同类型的众创空间,通过开放式创新等方式与这些知名创客空间进行交流,借鉴建设经验,促进其差异化发展。同时还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融资和集资体制,由政府牵头、社会集中出资等方式加大建设力度。河南省众创空间的建设需要由多元化的主体结构实践,政府、科研机构、企业、金融机构、高校等主体可以共同参与其建设中去,提供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差异化公共服务和个人化的环境服务,从而促进河南省众创空间全面地发展。

3.5 生态化发展

国内外众创空间的实践经验表明,众创空间生态化有利于区域创新创业的发展,因此,提倡生态化发展对河南省众创空间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生态化发展首先需要精准定位,在明确不同区域特点和发展特色的基础上,定位众创空间的服务类型,以期获得创新者和投资者的认可。例如,在教育资源密集的区域,可以通过科技孵化和创意转化等平台,聚集人才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生态系统由生物群和无机环境构成,而众创空间也可以采用虚拟和实体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互联网平台和实体服务平台等方式促进其发展。同时,河南省政府需要鼓励创客和各方面人才参与众创空间研发机构、中介和投融资机构、行业企业等多元化主体的建设,形成有机的生态系统体系,这更有益于众创空间的形成和发展。

4 众创空间成长机制研究

河南省众创空间的成长和发展需要良好的环境和相关政策制度的支持,因此,建立完善的众创空间成长机制对其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在参考和借鉴国内外知名众创空间发展和成长过程中的经验,从资源整合分配、社会服务、政策扶持、管理等方面设计河南省众创空间成长机制,为促进河南省创新创业快速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如图2所示。

4.1 资源整合分配机制

众创空间的建设和成长离不开各种资源的支持和保障。创客、创业企业、金融机构、科研院所、政府、高校、产业开发区等都是众创空间的资源,同时人才、信息、政策、土地、资金、技术这些资源也都是其成长的关键资源。需要相应的资源协调机制才能有效促进这些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尤其创新创业相关资源能否充分利用,对河南省众创空间的发展至关重要。资源协调机制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对不同层次、不同来源的资源进行识别、整合、配置,以达到最优效果。然后按一定原则将资源合理分配到不同众创空间,进而促进其成长和发展。

4.2 社会服务机制

众创空间的成长离不开政府的公共服务,河南省众创空间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多方面配套服务措施。完善相关的服务体系是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要任务,搭建共享交互平台,让更多创新创业者可以快速找到合作伙伴和投资者。社会服务机制通过创新创业服务链为创客等提供法律法规、创新管理、技术研究等多方面的知识服务。同时,河南省政府还要拓宽众创空间的服务领域,和有关专业服务机构合作,提升相关服务功能,可以采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创新创业相关服务网络,通过社会服务机制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便利的服务,从而调动创客们的热情,促进众创空间的发展。

4.3 投融资机制

众创空间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大力支持,所以投融资机制是众创空间成长的关键。创新创业投融资机制的建立是驱动其发展的关键环节。河南省政府投资机构对构建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这种机制可以是独立投融资,也可以是政府、金融机构等合作投资。同时还可以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其成长,通过市场引导社会各方面投资力量建设众创空间,充分利用各类金融工具扶持创新创业,降低创业贷款门槛。通过融资租赁、担保贷款、知识产权质押等多种方式,完善其投融资机制,政府应适时调整投融资机制,以期适应众创空间的发展需求。

4.4 政策扶持机制

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存在许多困难,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和鼓励。河南省众创空间相关扶持政策不够完善,相关落实手段较少,使得其发展速度缓慢。宽松的政策环境有利于众创空间的发展,因此,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对其发展至关重要。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采取多元化财政投入体制,完善财政扶持和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众创空间项目,让更多的创新创业者享受到政策的优惠,鼓励其积极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河南省政府的扶持要精准化,针对不同众创空间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关政策鼓励,对优秀项目进行补贴奖励,激发创客等人才的兴趣和热情。

4.5 协调管理机制

众创空间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管理机制的保障,因此,河南省需要制定和完善管理机制,确保其良好发展。众创空间从建立到发展都需要控制管理,才能推进它的形成和质量的提升。目前,河南省众创空间相关政策和规范还有待完善,登记注册流程较为烦琐,因此,需要优化相关手续过程,通过电子化智能管理手段来形成相关管理机制。可以在各个地区之间建立联系体制,形成不同区域的协调管理机制,便于统一管理和众创空间布局。柔性化管理能够促进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通过区域管理促进河南省众创空间高效和谐地发展。

5 结语

通过梳理众创空间相关理论和文献,借鉴国内外典型众创空间经验,本文提出河南省众创空间发展的本土化、专业化、集群化、多元化、生态化路径,通过构建资源整合分配、社会服务、政策扶持、管理等于一体的众创空间成长机制,为河南省创新创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从而引导和支持河南省众创空间科学、持续、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OECD. Innovative clusters:drivers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R]. OECD Proceedings,2001.

[2] 李强伟,吕元.国内外创新集群理念及实践研究[J].特区经济,2016(3):104-105.

[3] Humphrey J, Schmitz H. Principles for promoting clusters & networks of SMES[R]. Paper commissioned by the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Branch,1995.

[4] lsabel Bortagarray.Innovation clusters in Latin America[C]. presented at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chnology Policy and Innovation Curitiba, 2000(8):28-31.

[5] Chesbrough H W. The era of open innovation[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003(3):34-42.

[6] Dahlander L,Gann D. How open is innovation?[J].Research Policy, 2010 (6):699-709.

[7] Micheni S K,Wamitu S,Shavulimo P.Factors influencing adoption of open innovation strategy in cooperative societies in Nyeri,Keny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2017(8):70-81.

[8] Tansley A G.The use and abuse of vegetational concept sand terms[J].Ecology,1935(3):284-307.

[9] 曾国屏,苟尤钊,刘磊.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J].科学学研究,2013(1):4-12.

[10] Vogel P.The employment outlook for youth: building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 as a way forward[C]. Conference paper for the G20 Youth Forum.St. Peterburg: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3.

[11] Oliver K M.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nsiderations for Makerspace Leaders, Part One: Addressing “What?” and “Why?”[J].Techtrends,2016(2):160-166.

[12] Battistella C,Nonino F.Exploring the impact of motivations on the attraction of innovation roles in open innovation web-based platforms[J].Production Planning & Control,2013 (2-3): 226-245.

[13] Lee C, Hallak R, Sardeshmukh S R.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and restaurant performance: A higher-order structural model[J].Tourism Management, 2016(53):215-228.

[14] Walsh III D I, Kong D S, Murthy S K, et al.Enabling microfluidics: from clean rooms to makerspaces[J].Trends in biotechnology,2017(5): 383-392.

[15] Niaros V, Kostakis V, Drechsler W.Making (in) the smart city: The emergence of makerspaces[J].Telematics & Informatics,2017(7):1-10.

[16] Olawoyin B.Makerspaces as Centers of Innovation: An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Incubation Centers in Nigeria[J].Phys.rev.a, 2017(1):7652-7652.

[17] 孫文静,袁燕军.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众创空间发展模式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7(24):19-27.

[18] 张玉利,白峰.基于耗散理论的众创空间演进与优化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7(1):22-29.

[19] 吕品,陈云川,雷轶,等.基于扎根理论的众创空间创新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8(15):7-14.

[20] 郝君超,张瑜.国内外众创空间现状及模式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6(18):21-24.

[21] 唐德淼.“众创空间”中外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19):85-88.

[22] 解学芳,刘芹良.创新2.0时代众创空间的生态模式:国内外比较及启示[J].科学学研究,2018(4):577-585.

推荐访问:河南省 路径 机制 成长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