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药理学机制研究

摘要:随着对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病机制的不断研究与认识,许多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型药物不断问世,不管是实验研究结果还是临床研究结果均体现了中药所具备的多靶点、多层次的综合疗效以及功能调节作用。能降低血糖是其对2型糖尿病疗效的最基本体现,有效地阻止以及延缓糖尿病合并症的发生和发展是其核心作用。中药作用温和持久、毒副作用较小或者无毒副作用[1]。目前发现降血糖的成分有黄酮类、多糖类、生物碱类、皂苷类、萜类等多种化学结构类型,其中有的已经进入临床使用。黄酮类抗糖尿病的研究跃然成为新近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中药;2型糖尿病;并发症;机制;研究

1.中药降糖作用的药理学机制

1.1对胰岛素的调节

胰岛素是胰岛β细胞分泌的调节血糖的重要激素, 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是糖尿病发病的一个重要机制。因此促进胰岛β细胞再生以及刺激其分泌激素是糖尿病治疗的首要途经。中药促进胰岛素分泌的方式多种多样。1.胰岛β细胞受到直接刺激可以分泌胰岛素。2.保护以及修复受损胰岛β细胞可以使血清胰岛素含量上调。3.阻止胰岛β细胞凋亡亦可以有效刺激胰岛素分泌。4.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加血清胰岛素的含量。5.胰升糖素含量下调,可使血清胰岛素含量上调。6.刺激胰岛素敏感性可以降糖改善胰岛素抵抗。7.胰岛素受体数上调及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力增强均可以提升胰岛素敏感性。8. 增加胰岛素敏感性还可以通过人为或者自然影响胰岛素受体后信号传导。

1.2抑制α-2葡萄糖苷酶

α-2葡萄糖苷酶(α-2glycosidase) 是一种消化酶, 存在于人体消化道,与血糖密切相关,中药可充作α-2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进而抑制α-2葡萄糖苷酶作用, 延长碳水化合物被机体消化的时间,肠黏膜的吸收单糖缓慢, 餐后血糖窄幅升高, 进而可以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全占淑等研究报道:大豆异黄酮可以抑制α-2葡萄糖苷酶从而起到降糖作用。

1.3促进外周组织和靶器官对糖的利用

据报道:糖尿病动物模型出现糖原代谢异常.表现为肝糖原和肌糖原减少,提示糖原代谢在糖尿病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据相关文献报道:菊苣胶囊可大幅降低肾上腺素高糖小鼠模型的血糖含量,并能明显提升肝糖原贮存,减少其分解。提示我们菊苣胶囊降糖机理与胰外途径,尤其与增加肝糖原贮存、减少肝糖原分解相关性强。肉桂可以增加2型糖尿病大鼠肝糖原、肌糖原储存量,从而提高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的胰岛素抵抗。

1.4其他

中药对糖尿病及并发症改善的机制是多方面、多途径的,除上述药理学机制之外,还存在其他降糖机制,如:1.通过延缓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而降低血糖。2.骨胳肌纤维成分改变可以大幅增加胰岛素敏感性。3.靶组织葡萄糖转运体4含量的大幅增加可以提升胰岛素的敏感性。

2.中药改善糖尿病并发症的药理学机制[2]

2.1 调节血脂代谢

2型糖尿病常见的血脂紊乱主要表现为甘油三酯(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被称为“2型糖尿病致动脉粥样硬化血脂谱”,是心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多危险因素干预研究(MRFIT)提示心血管死亡率随胆固醇水平增加而增加。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结果也确定LDL-C是糖尿病患者最强的冠心病危险预测因子。

2.2改善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

高糖高脂血症均有血液流变学异常,特别是血粘度升高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韩淑英等研究发现荞麦花总黄酮(TFBF)通过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发现,其可使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压积明显降低。提示可能是TFBF通过降糖、降脂,改变血管活性物质等因素而改善了高粘、高凝、高聚集状态,有利于降低血栓的形成和发展,其到了防治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作用。对实验性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的形成的发生和发展起有效的防治作用。

2.3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

高血糖可产生过大的氧化压力,自由基的产生和清除保持平衡被破坏,自由基积累而使机体受损。许多证据都表明氧化损伤与糖尿病的发生以及并发症的出现有着极大地联系。中药能通过抗氧化机制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其中黄酮类水飞蓟素可清除自由基、稳定生物膜, 逆转胰岛损伤。形态学研究还发现有些黄酮醇类抑制溶酶体膜葡萄糖转运、维持渗透压直接地抵制氧化进攻。

2.4蛋白非酶糖化抑制作用与非酶糖化终产物抑制剂

糖尿病(DM)肾病和视网膜病变是DM的主要慢性微血管并发症。在DM微血管并发症的成因学说中,蛋白质的非酶糖化反应(nonenzymatic glycosylation,NEG)学说受到注目。Maillard(美拉德)反应初级生成物之一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与DM并发症的发病及进展呈正相关,其终产物(非酶糖化终产物,AGEs)在糖尿病并发症部位大量蓄积,显示了持续高血糖状态下蛋白质糖化与DM并发症的因果关系。且有文献报道:AGE抑制剂氨基胍(AG)投予DM大鼠,虽然不改变血糖水平,但是具有防止胶原AGE化,并改善DM视网膜病变、肾病和神经病变的病理与机能的作用。这些事实强烈支持DM微血管并发症与AGEs的关系。

2.5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

糖尿病并发症的成因之一为多元醇代谢活性亢进的渗透压学说,认为当血糖升高时刺激醛糖还原酶生成,活性明显增强,而使山梨醇通路激活,其活性可超过正常4倍以上,由此在细胞内产生大量山梨醇。继而引起白内障;而糖尿病神经性病变在临床上最常见的远端对称性多发神经病变的原因,又是以山梨醇与肌醇代谢紊乱为主。选择ARI(醛糖还原酶抑制剂)改善糖尿病患者聚醇代谢通路异常,可使多元醇水平恢复正常。并能改善神经传导功能、延迟白内障形成及蛋白尿的出现等。基于上述原理,近年来,国外许多实验室发现黄酮类化合物对醛糖还原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2.6 改善血管内皮损伤

糖尿病长期代谢紊乱可致血管内皮功能失调,进而内皮源性NO生成减少或血管对NO反应性降低,同时ET表达上调,使NO/ET的平衡趋向ET,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及舒张功能障碍。韩淑英等的研究发现,荞麦花总黄酮可使链脲佐菌素引起的糖尿病大鼠,血中ET含量降低、NO含量升高,恢复NO/ET的平衡。说明其对糖尿病引起的血管内皮功能损害有保护作用。亦可能对粥样硬化起一定抑制作用。(作者单位:1.河北联合大学冀唐学院;2. 河北联合大学公共卫生学院;3. 河北联合大学基础医学院)

参考文献

[1]Belinky PA ,Aviram M,Fuhrman B, et al . The antioxidative effects of the isoflavan glabridin on endogenous constituents of LDL during its ox2 idationc[J].Atherosclerosis,1998,137(1):49-52.

[2]黄蕾,陆雄.中药治疗糖尿病药理学研究进展[J].上海医药,2010,31(3):130-132.

推荐访问:药理学 并发症 糖尿病 机制 中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