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临海“宋•大晟应钟”及其研究


打开文本图片集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摘 要:“宋•大晟应钟”是浙江临海市博物馆珍藏的国家一级文物,也是继二十世纪见存海内外25件大晟钟研究之后,进入学术界视野的又一件大晟钟实物。通过现场考察、音响采样及声学实验与初步分析,作为迄今首见的中型“大晟式”应钟律青铜乐钟,其音响为推定该律上方紧邻的黄钟律标准音高,提供了新的实物基础,同时也对学术界的研究提出了有待解决的新问题。

关键词:临海;大晟;应钟;音律;标准音高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1.04.032

作者简介:李幼平(1962~),男,文学博士,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美国密西根大学博士后访问学者,武汉音乐学院教授、副院长(武汉 430060)。

收稿日期:2011-08-01

在2000年完成对当时所知25件宋代大晟钟的资料整理、音响采样、音乐学分析与音乐考古学综合研究之后[1],笔者于2005年作为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和密西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CCS-UM)的博士后访问学者,赴美国开展了新一轮的宋代音乐史料收集整理与研究。其间,获悉中国浙江省的文博部门可能收藏有一件大晟钟。鉴于此前所研究的25件大晟钟未曾发现于浙江,因此,笔者对该线索予以了专题追踪,并在2006年从浙江文物局主办的浙江文物网临海博物馆专题栏目中,正式核实了临海博物馆馆藏精品“宋•大晟应钟”的相关信息。①

在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处尹建民处长、湖北省文物局沈海宁局长、浙江省文物局博物馆处沈奎荣处长的帮助与支持下,2007年5月22日下午,笔者赴浙江拜访临海博物馆徐三见馆长,并在徐馆长及该馆马欣等先生的协助与配合下,对“宋•大晟应钟”进行了专题考察与音乐学音响检测。

珍藏于浙江临海市博物馆的“宋•大晟应钟”, 有徐三见先生于2000年12月21日编制的专项档案。据档案记载,“宋•大晟应钟”的总登记号为6198,分类号为206。该钟在1991年12月16日,经浙江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确定为一级文物;在1995年5月13日,经国家文物鉴定组鉴定,其级别为一级乙。②

“钟铜质,晚清时为台州路桥学人杨晨所藏,1951年入藏临海市博物馆。”③据《临海市博物馆大事记》(1951年3月至1991年12月)记载,“1951年3月15日,项士元先生与施世樵同志前往黄岩征集文物。历时近月,征集图书、文物一百六十余箱,计有书籍、字画、金石、瓷器、铜器等。……于4月13日,集中运藏台州专区文管会”(临海市博物馆前身,笔者注)。

项士元(1887~1959年),原名元勋,谱名家禄,后改士元,号慈园,新中国临海文物事业的开创者与奠基人。作为临海市近当代著名的文化人士,项士元先生“长于史学,尤擅目录之学,而于语言、民族、民俗、新闻等方面无不有所研究,治学博而务实。”[2]新中国成立之后,项士元先生在1950年7月从杭州返回家乡临海,随即向当时的台州行署负责人进言文物保护与文博机构组织建设等工作。1951年3月台州专区文物管理筹备委员会成立,他被推为委员兼征集组组长,在主动向国家首捐自己收藏多年的古籍二万余卷、文物十五箱、古代名人字画四箱的同时,不顾花甲高龄,四处奔走,组织开展了新中国台州地区的文物征集、收藏与陈列、展览工作。④

作为“宋•大晟应钟”的旧主,杨晨(1845~1922)为台州黄岩路桥河西(今属路桥区)人。其字蓉初,晚字定甫,号“月河渔隐”,系清末学者、实业家与收藏家。他是同治四年(1865年)的举人,光绪三年(1877年)的进士;同治十三年考取内阁中书,光绪六年任翰林院编修。曾任乡试同考官、监察御史、刑科给事中等职,并且“勤于撰述,手不释卷,尤留心台州掌故”,[3]著有《三国会要》22卷、《三国志札记》1卷、《定兴县志》26卷,编有《路桥志略》等,其编刻的《台州丛书后集》中收集有《三国会要》、《台州艺文志》、《台州金石略》等。作为“崇雅堂”的主人,杨晨还曾收藏有数万册(件)古籍书画及金石珍品。⑤

据史料记载,宋徽宗在崇宁三年开始铸制大晟编钟,在次年(1105年)完成大晟新乐之后的22年(靖康二年,1127年),即遭遇靖康之变。“凡大乐轩架、乐舞图、舜文二琴、教坊乐器、乐书、乐章、明堂布政闰月体式、景阳钟并虡、九鼎皆亡”,[4]一部分被金人掳掠北去,一部分就地散失民间,还有一部分则随赵宋王朝的南迁而转移到了江浙一带。

因此,临海市博物馆“宋•大晟应钟”的收藏过程与流传历史,目前暂时只能由项士元追溯到杨晨,其更早的行踪,诸如以何种方式离开赵氏汴京宫廷?被杨晨收藏之前又由何人、何处收藏?是杨晨为官京城时所得再带回台州?还是在他去官返乡后得之于临海?如此等等,有待进一步考证、追踪。

“大晟钟系北宋政和年间‘大晟’府所铸造的宫廷乐器,按音阶排列,此钟属‘应’,故称大晟应钟。钟通高28厘米,其中身高21.8厘米,钮高6.2厘米,断面呈杏核形,腹围53厘米,底部空径18.1×13.9厘米。钮由两条相对的龙纹图案组成,钟身饰云雷纹及乳钉纹,每面有乳钉十八颗,每组三颗,分六组横排。钲部两面俱阴刻篆书,一为‘大晟’,一为‘应钟’。整个纹饰精工繁丽。”根据《浙江文物网》关于临海市博物馆馆藏精品“宋•大晟应钟”的情况介绍,结合笔者的现场考察和此前有关见存大晟钟研究所获得的认识,[5]对临海市博物馆收藏的“宋•大晟应钟”至少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予以进一步讨论。

1、“宋•大晟应钟”系北宋徽宗崇宁至政和年间议制并推行大晟新乐之时所铸制的青铜乐(礼)器,故钲部有阴刻“大晟”篆书器名。【图一】⑥但在金人入汴之后,大晟钟曾遭遇或将“大晟”改铭“大和”、“厘彔伯作宝钟”等它名,或刮磨而空款的情况。从已知信息来看,临海市博物馆所藏的大晟钟在其后流传过程中,未曾出现改铭或加款等现象。

2、史料记载及见存大晟钟研究结果表明,大晟钟可分为大型(鎛钟)、中型(编钟)和小型(金钟)等三种类型,根据钟钮的差异存在“大晟式”与“大和式”两个式别。临海市博物馆所收藏的大晟钟属于“大晟式”中型钟,【图二】其铸造时间和地点应该属于崇宁政和时期的赵宋宫廷。

3、大晟钟钟体一面的钲部铭刻“大晟”器名,另一面则阴刻篆书律名。其中律名又有正声、中声、清声之别,表明了各钟演奏发出乐音所对应的具体音律。临海市博物馆所藏大晟钟有“应钟”铭刻,因此,以黄钟为首律,该钟的音律在十二律中处于正声组第十二律的位置。

4、在笔者已经开展研究工作的25件大晟钟中,律名为“应钟”的大晟钟有见于陕西省西安市文物管理处,但西安的“大晟应钟”钟属于小型钟。所以,临海市博物馆收藏的中型“宋•大晟应钟”填补了该组别在应钟律上的实物空白,其保存的音响对开展声学实验及音乐学研究,尤其是大晟律黄钟标准音高的讨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详后文)

5、为了便于学界同仁的比较研究,现将笔者现场考察临海市博物馆“宋•大晟应钟”所获得的相关数据整理、列表(一)如下:

为了尽量保证开展见存大晟钟音响采样与音乐性能分析、研究的科学性,笔者继续使用此前对国内外已知大晟钟进行演奏、录音和频谱分析的同一套设备与软件,对临海市博物馆珍藏的“宋•大晟应钟”予以了试奏、音响采样与声学分析。其中,敲钟工具为“T”字状软木槌,系参照湖北随州擂鼓墩一号墓(即曾侯乙墓)出土的同类器制作而成。其柄长18厘米,槌头高8厘米、大槌面直径2.8厘米、小槌面直径1.7厘米;录音设备为日本制造、牌名为“Victor”的XM-R2型 Mini-Disc;音响实验所采用的分析系统是“GMAS2.02通用音乐分析软件”。

“宋•大晟应钟”的音响采样过程为:第一,音叉(标准音)音响;第二,律名面正鼓部、大槌单次演奏;第三,律名面侧鼓部、大槌单次演奏;第四,律名面、大槌,对正、侧鼓部连续演奏;第五,律名面正鼓部、小槌单次演奏;第六,律名面侧鼓部、小槌单次演奏;第七,律名面、小槌,对正、侧鼓部连续演奏;第八,器名面正鼓部、大槌单次演奏;第九,器名面侧鼓部、大槌单次演奏;第十,器名面、大槌,对正、侧鼓部连续演奏;第十一,器名面正鼓部、小槌单次演奏;第十二,器名面侧鼓部、小槌单次演奏;第十三,器名面、小槌,对正、侧鼓部连续演奏;第十四,音叉(标准音)音响的再次采样。

2011年元月8日和7月5日、7月24日、8月1日,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艺术铸造分公司和湖北音乐博物馆,对上述音响采样所取得的标本,分别进行了四次测音分析,现将最后一次测音分析获得的部分数据列表如下:

在音叉音高为440.54Hz(902Cent)的条件下,分别用大槌、小槌对律名面、器名面正鼓部进行演奏获得正鼓音的平均值为a1+29音分,侧鼓音的平均值约为b1+4音分。综合两家单位所提供的测音数据来看,与先秦中国传统合瓦形青铜钟体结构相同的“宋•大晟应钟”,也具有基本相同的乐钟性能,在演奏正鼓部位时,能产生一个较为清晰的乐音,其音高平均值为a1+29;演奏侧鼓部位时,产生的乐音平均值约为b1+4。

不过,从音响采样现场对正侧鼓音的分辨主观感受,和音乐声学实验分析情况来看(见图三、图四),临海市博物馆“宋•大晟应钟”的“泛音数量较多、音强较突出,且多为不和谐泛音”,同时“钟声较短促”,[6]与此前其它见存国内外的大晟钟实物音响基本一样,具有正、侧鼓音呈大二度音程关系、且侧鼓音基因不是十分稳定与清晰的特点。[7]

考虑到“宋•大晟应钟”钟体律名仅铭一个律名的客观事实,我们认为,这件钟的音高也应该仅对应一个相应的律位——即“应钟”,其具体音位相当于标准音a1=440HZ条件下的a1+27。

临海市博物馆“宋•大晟应钟”是对应黄钟为首律的第十二律的青铜编钟,也就是说,与该钟相邻的上方一律即为“清黄钟”,它的音响(a1+27)对推定宋代大晟律黄钟标准音高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1、假如临海市博物馆“宋•大晟应钟”保存的音响(a1+27)确实是赵宋徽宗时期的原始音高,那么以之为基础,若以十二平均律为参照,向上方提高一律、增加100音分,得到“清黄钟”律的音高将是#a1+27。

2、前文已述,陕西省西安市文管处收藏有小型“应钟”一件,其音乐声学实验结果为b1-7。[8]同一律名的两件实物,其保存的音高所对应的音位相距166音分,几乎相差一个大二度音程!这一现象的存在,为大晟钟及其音乐性能,乃至其在当时所具有的社会(文化)功能等相关问题研究,提出了值得继续深入关注的挑战!

3、中国音乐史学家杨荫浏先生曾推定宋代大晟律黄钟标准音高为d1,笔者根据此前见存的25件大晟钟实物及其所保存的音响推定大晟律黄钟标准音高约在大于一个小二度音程(b-c1)的音区范围。[9]笔者当时之所以用一个音区来予以界定,其原因首先是见存实物之音响所展现的客观数据,其次也确实对见存大晟钟所保存的原始音响,甚至对当时铸制大晟钟并调试各钟音高,以对应大晟律黄钟标准基础上各律之精确度有所疑虑!虽然临海市博物馆“宋•大晟应钟”保存的音响,也十分靠近笔者此前所推定的大晟律黄钟标准音(区),但毕竟还是略有出入。因此,进一步收集大晟钟实物及其保存音响的比较研究,对探讨大晟钟与大晟律内在关系,以不断逼近宋代黄钟标准音高的原貌,探讨宋代音乐艺术实践与黄钟标准音高及其理论研究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学术作用。

总之,作为迄今所见中型大晟钟中的唯一件“应钟”钟,临海市博物馆珍藏的国家一级文物“宋•大晟应钟”,不仅具有填补实物史料空缺的意义,而且其保存的音响为认识宋代大晟应钟律音高提供了实物依据,同时更为推定该律上方紧邻的黄钟律标准音高,提供了新的音响材料。但是,关于“宋•大晟应钟”在清末杨晨收藏之前的流传过程与历史,尚需予以进一步的追溯与关注;此外,在录音采样、声学实验和音乐学初步分析之后,“宋•大晟应钟”以其保存的实际音响(a1+27,其中a1=440HZ)而体现出了与学术界此前结论的某些差异,为该领域相关问题的研究,提出了有待进一步深入的客观要求。

作者说明:该研究系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宋代大晟钟的音乐声学研究与乐律学分析”(编号:2003A002)的具体内容之一,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国家文物局、湖北省文物局、浙江省文物局、临海市博物馆以及武汉市机械工艺研究所、湖北音乐博物馆的支持与帮助;尤其是在文章初稿完成之后,徐三见先生审阅了全文,并专题提供了有关项士元、杨晨的资料,以及曹锦炎先生于1985年介绍“宋•大晟应钟”的文章。在此,笔者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注释:

①相关信息详见浙江文物局主办的浙江文物网之临海市博物馆专栏(/view/2902846.htm)。

⑤有关杨晨的信息除《台州府志》之外,还可以另行参见“杨晨_浙江在线_浙江通志”(http://zjtz.zjol.com.cn/05zjtz/system/2005/12/26/006418536.shtml)、“路桥名人故地_中国路桥”( http:///InfoPub/CategoryView.aspx?CategoryID=259)。

⑥由于“宋大晟应钟”的相关照片尚未得到临海市博物馆发布授权许可,因此,本文使用的相关图片暂时转引自“台州文明网”发表之“国家一级文物藏在台州临海博物馆镇馆之宝探秘”(http:///tzrw/2010/439.shtml)。

[参 考 文 献]

[1]李幼平.见存大晟钟的考古学研究[J].中国音乐学,2001(1):32-52.

[2]徐三见.功存文物千秋业 望重台山百代师[N].台州文物(内部报刊),1987年10月,第四版.

[3]喻长霖.台州府志•卷一百二十•人物传二十一[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中华民国五十九年,1624.

[4](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7,799.

[5]李幼平.大晟钟与宋代黄钟标准音高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14-81.

[6]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艺术铸造分公司,临海博物馆大晟钟测音说明.武汉音乐学院中国音乐考古中心/湖北音乐博物馆声学实验档案,编号:2011-01.

[7]同[5],82-89.

[8]同[5],170.

[9]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386;李幼平.大晟钟与宋代黄钟标准音高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111.

责任编辑、校对:刘 莎

Research on the Bell of Dasheng Proviced in Song Dynasty in Linhai City, Zhejiang

LI You-ping

Abstract: The Bell of Dasheng proviced in Song Dynasty is the first class of national cultural relics collected in Linhai museum, Zhejiang province, it also is another material object of the Bell of Dasheng proviced that attracted academic field after researching on 25 pieces of Bell of Dasheng proviced existed at home and abroad in 20th century. Throug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audio samples and acoustic experiments and preliminary analysis, so far as the first to see a midsize Dasheng type bronze music bell with musical temperament of Ying, its sounding provided a new entity foundation to praesumptio the standard pitch of Huangzhong temperament at the top next to, and menwhile left some new issues for the academic field to research and to be resolved.

Key Words: Linhai Museum, Bell of Dasheng provided, musical temperament, standard pitch

推荐访问:临海 浙江 研究 大晟应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