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信仰脱轨的现状与思考

摘要: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全社会的指导思想和意识形态。青年,特别是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其思想、信仰是否与执政党所希望的意识形态相一致,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前途和命运。在市场经济的持续、深入发展中,全球化、网络化带来的复杂的多元化思潮,对心理尚处建构期的青年一代无疑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为全面掌握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便于决策层参考,就大学生的思想和信仰状况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信仰;调查;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2—0266—03

当今社会正处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变革中。随着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由经济大国、农业大国向经济强国、现代工业国转变,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社会上的各种思潮、观念、现象都汇聚校园,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而各种文化价值观体系的核心就是信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社会流行的“物化”观念和评价标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信仰。许多学者和社会学家惊呼,我国社会已经出现信仰危机。信仰作为人的最高精神动力和行为准则,为什么会出现危机?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包括个人人生信仰和社会理想信仰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未来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笔者对此开展大学生信仰状况调查和分析,并提出影响他们信仰的因素。

一、大学生信仰状况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活动采用抽样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对象为安徽淮北职业技术学院6个系的1 200名样本学生。主要调查结果为:

1.关于信仰状况:“理解信仰”含义的占33.6%;认为“信仰对人生很重要”的占47.7%,但高达52.3%的调查对象却认为信仰对人生的重要性一般,甚至可有可无;“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占52.3%;但也有高达42.9%的调查对象对马克思主义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认为“拜金主义很正常”的占43.9%,反对拜金主义的占43%,这说明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有直接的影响;表示“赞成并尊重他人选择其他信仰”的占65.1%,说明大学生对他人的信仰持开放态度;“相信手相、面相、星相”的分别占18.2%、21.6%、14%,说明大学生对对缺乏科学依据的东西很少相信;

2.关于“上大学的目的”:“为祖国”的占18.7%;“学知识”的占30.8%;“利于找个好工作”的占62.6%;“顺大流”的占3.7%;“父母要求”的占9.3%;“其他”占14.9%,可见,理想的现实性已成为大学生的第一选择。

3.关于大学生对现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的看法:对“现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思想教育效果如何?”认为效果很好的占2.8%;有一定效果的占47.5%;认为没什么明显效果的占49.7%。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认为“教学内容滞后、空洞和脱离现实”的占48%;认为“教学形式呆板、方法简单落后”的占35.2%;认为“以通过考试为目的”的占76.8%。调查结果显示,现行教学存在严重的时代不适应,如果不从教学内容、教学的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和改革,必有更多的大学生失去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

二、对大学生信仰调查结果的思考

从上述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的信仰状况与党和国家的希望差距甚远,这是为什么呢?

1.现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带来的消极影响。首先,高校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吸引力不够强。调查显示:高达49.7%的学生认为理论课教学对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没什么明显效果。究其原因:理论课教材多为理论知识,而缺少价值选择和情感;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结合不够,对社会思潮的变化和学生思想上的困惑缺少针对性,沿用陈词滥调,把理论课内容教条化、泛政治化,充满了说教辞藻,没有让学生自己理解和判断理论的作用和先进性、科学性、能动性;与学生的心理和社会、家庭的影响相脱离,调查结果中,48%的学生认为政治课教学内容滞后、空洞和脱离现实就是明显的证明。教学方式上,多采用大课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特别是高职院校因为课时紧张而压缩讲解内容,结果只能拼命讲要点和论点,无法与现实中的各种现象和思潮结合起来分析,这就使讲解缺乏思想性和趣味性,正如调查结果中显示的35.2%的学生认为“教学形式呆板、方法简单落后”。学习目的上,76.8%的学生认为学习政治理论课是为了通过考试,而不是把所学的内容加以领会,内化为自己的政治素质和信仰。在理论教学和实践锻炼相结合上,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却没有综合配套的实践机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判断、识别正反行为和思潮、观念的能力较差,使学生抵御各种错误观念侵袭和影响的能力较弱,容易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次,缺少对非马克思主义信仰令人信服的辩驳教育。“两课”教育的目的说到底是培养大学生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是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就会要求培养大学生什么价值观,也就是培养教育学生选择什么信仰。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为社会意识形态,自然也就要培养大学生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从信仰调查的结果看,非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宗教、拜金主义、迷信和崇我占主要内容。在这些信仰和观念中,迷信经不起科学的推敲,得不到科学的证明,也无法在长久的实践中获得正确的检验,因而容易被怀疑和否定。拜金主义是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果,一切以“金钱论成败”,崇尚金钱万能论,但由于人的两重性和社会发展的两重性,物质和精神必须、也非常需要同步发展,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追求精神需要的愿望也会越加强烈,拜金主义也就得不到更多的人赞同。崇我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增加、实践历练之后,崇我意识一般都会转变。真正难以辩驳而又影响越来越大的是宗教。为什么?因为,绝大多数老师仅仅依靠无神论观点,是无法回答:为什么全球和我国会有那么多人信教?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名人、伟人和科学家信教?为什么国家允许宗教信仰自由?

2.大学生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的消极影响。首先,长期应试教育产生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厌倦和逆反,对政治理论课只求考试通过,缺乏兴趣和探求的动力。其次,就业压力导致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少兴趣。受报恩于父母、出人头地、找个好工作能多挣钱等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同学都现实地围绕毕业后如何能就业这个目标作为大学期间一切行为和努力的中心,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就业没什么作用。再次,心理不成熟状态下,信仰取向出现多元化崇拜。心理不成熟直接导致心理取向的多变和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的迷惘和失判。在信息全球化背景下,面对传统的儒家、道家和孔孟老庄,面对现代的自由主义、共产主义、科学主义、马列著作、黑格尔观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面对西方的宗教、人权、个人主义、拜金主义;面对耀眼的政治家、科学家、球星、影星等名人伟人,大学生们迷惘了,无从选择和确认了,只好信仰多变、崇拜轮庄,今天崇拜马克思,明天又崇拜周杰伦,甚至同时崇拜许多名人伟人。如果在此阶段,学校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可能在众多信奉对象的选择中脱离马克思主义。最后,部分大學生面对现实困难、问题和挫折选择逃避和宿命论。有的大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和未来不确性的命运,要么在宿命论中寻找慰藉;要么信奉宗教祈求“救赎”。这种不愿通过自己努力奋斗而想获得成功的人,注定只能寄望于彼岸。

大学生的这些心理状况,阻碍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探求的欲望,在只追求个人现实利益和现实目标的信念支配下,不可能再去追求崇高的人生意义了。

3.社会转型期和当今国内外存在的各种现象和问题的消极影响。首先,多元化经济和社会结构导致大学生信仰的多元化。发达国家通过经济活动、娱乐活动、文艺作品、各种体育赛事及各种评比、政治形态等等形式大量向外输出各种价值观,全方位渗透到我国社会、校园、家庭,从思想上“诱导”大学生崇尚西方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减弱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关注度。在国内,社会和经济结构转型导致社会阶层的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元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元化、就业岗位的多元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使大学生信仰趋于多元。其次,市场经济的发展动力和物化特征,促使大学生信仰现实化、世俗化,无暇顾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巨大而长久的作用。市场经济高效发展的最大动力就是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以财富论英雄,以物化为标准。“不管白猫还是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市场经济的物化特征,促使大学生去追求现实中的物质利益,功利主义占据统治地位,许多大学生和社会成员认为,拥有科技知识和技能就是人才,而不在乎思想意识先进与否,是否有马克思主义信仰。

4.社会中存在的各种负面现象削弱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中共党员的一部分形象与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不一致,破坏了大学生对共产党员及领导干部的信任。无论是中国革命时期,还是建国初期,无数共产党员坚守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他们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利益,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与人民心连心,是真正马克思主义倡导的为了劳苦大众的党员干部,他们在人民心目中无比崇高伟大,赢得了人民的广泛爱戴和信任,示范的结果就是人人追求共产主义理想,以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引以为无比的光荣和骄傲。可如今,“党员干部的腐败被认为是当前最严重的社会问题,共产党员作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践者,本应该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却有一些共产党员甚至共产党的高级官员不顾党纪国法,趁有权时大捞一笔,叫人民怎去相信党?相信社会主义。”[1] 社会分配中出现的一些不公平政策导致的“两极分化”、贫富差距而引起一些大学生对执政党及党员干部的不满和怨恨,降低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可和好感。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自2000年开始,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越过0.4的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1978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317,2006年则升至0.496”[2]。这样大的贫富差距给许多人带来了精神上和生活上的压力。再加上近几年来的高房价、高物价、高教育支出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社会资源掌控者的轻松获利等,使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受到打击,对执政的基层共产党组织失去了应有的信任。

5.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低潮和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腐而不朽”的现实,导致大学生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怀疑,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原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经历了几十年的传统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之后,相继取消了社会主义制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这些剧烈的变化,对于还不很懂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看待这一现象、还不能深刻认识事物本质的大学生来说,就会产生无法理解的疑惑,为什么这些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会失败?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却发挥不出来?致使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前途产生了动摇。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发展水平使大学生产生了许多思想困惑。在生产力上,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了高科技革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为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同时,通过先发优势掠夺全球资源,使生产力不但没有下降,还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生产关系上,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发挥了自我调节机制,注重社会阶层的矛盾化解和社会稳定,把国民收入的很大部分用于失业补贴、免费医疗、社会救助、养老保障等社会福利支出,使社会出现比较和谐的文明状况。这些现象使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优越性、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都产生了怀疑甚至否定。

6.全球宗教信仰的高比例状态和世界名人对宗教信仰的态度的权威性,使大学生无法辩驳和对抗,只得承认宗教信仰具有很大的正面价值。2000年,联合国世界人口与宗教信仰者统计结果,世界总人口约为62亿,宗教信仰人数约为48.7亿,约占总人口的78.5%[3]。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在文化和信息全球化的影响之下,信仰宗教的群体正从少数民族的集中信仰的状况变为向全国扩散的趋势。《世界知识年鉴》(2007/2008)介绍2006年的世界政治经济大事和各国地区基本情况中,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年底,中国有各种宗教信徒1亿多人,宗教活动场所10万多处,宗教团体3 000多个,宗教院校70多所,各种宗教职员约30万人。不过,这个统计是宏观宗教信徒群统计数,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散信徒并未计入。这些数据和遍布城乡各地的信徒对大学生的思想必然产生冲击,他们会探寻“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信教?”吸引他们对宗教产生好奇和兴趣。据《诺贝尔奖获得者辞典:1901—1991》统计,诺贝尔奖自设立的九十年里,获得生物医学奖、物理奖、化学奖的科学家,最保守地算来,信仰耶稣基督者在37.5%以上[4]。在政治领域的伟人,以美国为例,美国的政治家大多数为宗教信徒。据统计,从华盛顿到克林顿全部42位总统中,有38位是教会成员[5]。

资本主义社会如此多的科学家和政治家信仰宗教,上述列举的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他们或是知名的科学家、伟人或各领域的名人,他们对宗教信仰的笃信态度对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产生着很大的负面影响。大学生不仅要问,都说宗教是唯心的、非科学的、虚幻的、有害的,但为什么资本主义国家那么多人信教?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科学家、领袖、名人在信仰各自宗教的情况下,取得了各自领域那么大的成就?随着当今信息全球化对宗教理论和宗教行为结果的多渠道、扩散性传播,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心理仍处于不成熟时期的大学生可能会越来越多地好奇、探求、参与直至信仰宗教。

三、结语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的身上。如何把大学生培养成国家所需要的人才,首先需解决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使大学生坚定地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把他们凝聚到中国共产党的周围,正如江泽民所说:“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要赢得青年,就要用马克思主义信仰武装学生的头脑,因为,信仰对精神世界具有巨大引导作用,人一旦选择了某种信仰,就会以此信仰作为自己价值观的评判标准,就会有一个稳定而持久的人生发展动力。

要让大学生普遍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就必须有一个为大学生提供认识、理解、实践、比较、选择马克思主义及其信仰对象的过程和环境,显然,要营造这样的条件,仅仅依靠学校的课堂理论教学是无法满足的,必须要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必须有理论、实践和舆论引导的过程;必须让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有知识之上的领悟,即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有深刻的理解,并转化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坚信不疑。同时,要使大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它必须要随着现实社会和各国国情的变化而有所丰富、有所发展、有所完善,要始终体现它的实践性、价值性和崇高性;要使大学生认识到,共产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人类终极目标,它的实现是全人类共同的向往、崇高目标和必然选择,但其崇高性、完美性又决定了它不可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地实现,它需要人类在目前还无法确定的年限中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它需要在世界各个国家以不同的方式、分解成无数个具体的现实目标和阶段性理想,逐步地、递进地、由低到高地实现它们,才能最终达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

参考文献:

[1]姚万年,万平.世纪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危机及我们的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2).

[2]记者.据显示,中国社会贫富差距已突破合理限度[J].瞭望,2009-05-18.

[3]马太·多岗.西欧宗教信仰的式微[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96,(3).

[4]杨建邺,朱新民.诺贝尔奖获得者辞典:1901—1991[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2.

[5]Charles W Duun American Polilical Theology,Historical Persrectiue and Theoretical[R]Analysis[M],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984:161.(責任编辑/ 陈鹤)

推荐访问:脱轨 当代大学生 信仰 现状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