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希平:中国人的疾病与世界级的发现


打开文本图片集

医药研发这事说白了,就是以成败论英雄。在无数个坎坷崎岖、噪音频起的岁月里,科学家们的内心如果稍有个人荣辱的计较,便不会有百折不挠的坚持。

徐希平从37岁开始,用人生最宝贵的18年时间研究我国高血压与脑卒中的关系,历经质疑和磨难,最终使H型高血压这一医学概念获得学术界认可,他创立的深圳奥萨医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奥萨”)同时开发出针对H型高血压的创新药物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依叶)。国家卫生计生委十二五《医药卫生重大科技成果展示汇编》指出,“控制H型高血压与预防脑卒中”系列成果在全国推广应用后,每年可预防约1百万例脑卒中发生,将为国家节约1110亿元医疗卫生费用。

这就是徐希平,曾经的赤脚医生,后来的哈佛学子,实实在在的为中国人做出异乎寻常的贡献,匠心独运、叹为观止。此事意义之深刻,在于裂石流云般的告诉中国医药界,当中国特色的临床问题无法照搬他国经验来解决时,中国人自己必须行动起来。徐希平回到中国后,从流行病学调查开始,对国内脑卒中病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大量调研,发现中西方人群在心血管疾病的遗传和环境等因素上存在着显著差异,以此为切入点,最终发现并命名H型高血压,找到预防脑卒中这一公共卫生难题的重心。

不仅如此,针对这一巨大的发现,徐希平在药物研发上大胆探索,以解决临床需求为目标,选择了一条包含拓展药物组份新适应症的复方药物创新之路。在满足临床需求的原则下,徐希平从发现H型高血压,到开发出I类新药依叶,进而研发用于精准医学实践的“MTHFR”基因诊断试剂盒,并将科研成果延伸到“H型高血压与脑卒中防控惠民工程”,直到最终证实依叶有效降低脑卒中发病率,整个链条堪称完美!其智慧和手笔体大思精、波澜老成。

2017年8月,徐希平在北京一家咖啡厅里接受了E药经理人专访。他快乐地沉浸在科学探索的描述中,脸上挂满了喜悦,将自己的科学发现讲解得非常清楚,既明白又有趣,言谈率直、轻松,饱含热情。

科学探索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观察、归纳、证明、假说等等科学研究环节到底有种怎样的关联?对科学探索的过程到底能否作出某种条理化的总结和概括?对这些问题的叙述,既是一个宏大的愿望,又是一个迷人的陷阱。

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

人最可怕的不是无知,而是自己无知却不知道。将无知放在疾病认知上就意味着正在发生更多的死亡。把对疾病的求知放在智者身上,在过去漫长的历史中就意味着等待,等待发达国家开发的创新药物。

脑卒中高居我国居民死因首位,每年新发病人约250万,死亡人数超过150万,发病和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而在美国脑卒中发病和死亡率逐年下降,发达国家经降压治疗的高血压患者脑卒中与心肌梗塞发病率的比例约为1∶1,而中国约为6~10:1,因此国际医学界对脑卒中的重视远低于心肌梗塞。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中国人会栽在脑卒中手里?对中国人群更有效的脑卒中防治新药什么时候才能到来?中国的疾病谱什么时候得到世界关注?

只有在人们放弃了地球不动的概念的时候,才可以发现行星运动的规律。爱因斯坦说:“科学不能仅仅在经验的基础上成长起来,在建立科学时,我们免不了要自由地创造概念,而这些概念的适用性可以后验地用经验方法来检验。”。

徐希平从1993年开始,踏上了科学探索之路,先期是在中国开展慢性病的流行病学调研,前后投资上亿元,对数十万人群进行长期追踪随访,也包括后来两万余名高血压患者的大型随机对照试验。建立国内最大的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前瞻性研究队列,启动了一场浩浩荡荡的科学探索与发现。

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历史现场,还原这奇迹般的科学发现:

首先,通过大量基础研究确认,同型半胱氨酸(HCY)是导致心脑血管病风险升高的一种危险因子。进一步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高HCY血症与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都有关系,但与脑卒中关系更为密切。为什么HCY高?因为缺乏叶酸。美国人群叶酸缺乏者比例不到1%,而中国是20%~60%。

其次,不仅是叶酸的因素,还有基因—HCY密切关联的一个基因,叫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 C677T),当这个基因发生突变后,人体对叶酸的代谢和利用能力,就只有正常基因型的三分之一。携带有这个突变基因型的人群,在中国占了25%,而在白种人仅有10%,超过两倍的差距。

综合来看,高HCY血症和高血压同时存在时,具有协同作用,也就是说如果血压不高,仅HCY高,则增加脑卒中的风险可能10%左右,但是如果两者都高,脑卒中风险就可能几倍或十几倍地上升。高HCY血症原因包括叶酸摄入不足,叶酸吸收、消化、代谢障碍以及MTHFR发生突变(677 TT基因型)等,伴有HCY水平升高的高血压即被定义为H型高血压,其卒中发生风险大大高于单纯高血压。

如果说徐希平的科学探索到此为止,将这一发现告诉世人,然后转身继续自己的其他研究,那么就没有后来的精彩故事。彼时,他的身份只是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名教授。科学家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勇气和担当促使徐希平继续进行探究,并冲向自己從未涉及的药物研发领域,他的目标是最大程度降低H型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他要亲手摘掉高悬在高血压患者头上,导致中国人第一死因的这颗灾星。

2000年,作为哈佛大学群体遗传研究室首任主任的徐希平以评委身份参加了美国NIH基金关于药物基因组方面的评审,由此了解到了全世界科学家在药物基因组方面的最新进展。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已有数年,但是真正对慢性病,比如心脑血管疾病,找到某个基因,确证与心脑血管疾病有重要关联,其实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徐希平告诉E药经理人,在自己长年遗传流行病学研究中,在评价基因筛选与疾病关系及其解决方案、意义时,他有三个原则:首先,这个基因一定要和疾病有关联;第二,这个关联有一定的频率:MTHFR 677TT基因的频率,在中国占25%,说明频率已经很高了;第三,筛选到这个基因可能突变以后,应该有纠正基因缺陷的措施。如果只是筛选,没有任何干预措施,只会增加人的心理负担。

显然,MTHFR 677TT基因、脑卒中、叶酸三者符合这个三原则。于是,徐希平带领科研团队,以药物基因组学研究为先导,将增加新适应证与复方创新药两种途径结合,通过分析大量的药物基因组学成果和临床循证医学证据,依叶的构想逐步清晰起来。用依那普利和叶酸的组合来控制H型高血压,不仅可以较单纯降压,更有效预防脑卒中,还可能会在降低其它靶器官损害上具有协同作用,尤其适合H型高血压高发的中国人群。

叶酸预防脑卒中、H型高血压等学术观点的提出并非一帆风顺,曾遭到多方质疑。例如2006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文章称,对欧美国家5000余例受试者的研究发现,补充叶酸降低HCY并无心血管获益,这使人们对叶酸治疗的必要性产生怀疑。此后5年多时间,徐希平团队开展了多项临床研究,在国际顶尖级医学杂志平台上提供了一个又一个确凿的科学证据,直到2011年8月,全球42家研究机构的46名科学家在《柳叶刀》上联名发表了一篇补充叶酸RCT研究的荟萃分析,指出在叶酸摄入充分或谷物强化叶酸地区,采用降低HCY的方法预防卒中预期应该是无效的,但在叶酸摄入不足地区其预防卒中的作用可能会相当重要。2015年初, 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担纲的“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研究(CSPPT)”在国际权威的《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证明与单纯降压药相比,依那普利叶酸可进一步降低高血压患者的卒中风险达21%!医学界为之振奋,怀疑的阴霾一扫而光。

轻舟已过万重山

推动原子弹研发的重要人物费曼在《发现的乐趣》中说,你要把一个问题的重要性乘以你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能性。如果你能把这些因素有机结合起来考虑,你就不会在一个重大的课题上浪费时间、一无所获,或者把生命浪费在解决一大堆别人也能解决的小问题上。

徐希平团队的研究成果已相继被《欧洲脑卒中防治指南》、《美国脑卒中二级防治指南》和《美国脑卒中一级防治指南》做为重要证据引用,2011年纳入《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新药依叶2013年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配套的MTHFR基因诊断试剂盒于2011年上市,成为首个应用于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的个体化医学诊疗产品。

CSPPT研究石破天惊,JAMA给予的评价是:精准设计完胜其余(Targeted Trial Trumps the Rest)!CSPPT成为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新药研发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国家卫计委在“十二五期间医药卫生科研领域优秀代表性成果”中指出:CSPPT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心血管防治之路,而且为全球脑卒中预防开出了一张科学循证、靶点明确、疗效显著的“中国处方”。CSPPT还是近年国际十大临床试验中唯一一个由中国企业牽头的研究,以此为源头,徐希平团队在过去两年半时间里已发表论文58篇,总影响因子400多分。

在中国,脑卒中占全部总死亡率约22%,其致残率高达80%,农村高于城市,幸存的患者忍受疾病的折磨和昂贵的治疗费,由于需要长期照顾,往往一人得病拖垮全家。徐希平从发现H型高血压进而开发出新药,按说已经完成了使命,但他始终关注的是临床需求,是患者对治疗药物的可及性。任何医学发现、任何药物如果最终没有解决患者的疾苦,在徐希平眼里都是不能接受的。

2016年,山东省荣成市“H型高血压与脑卒中防控惠民工程”被纳入全国人大和政协两会的提案中,这就是著名的“荣成模式”。受生活方式等影响,荣成脑卒中发病率居全国前列。自2014年3月起,荣成正式启动H型高血压与脑卒中防控惠民工程,为全市年满35周岁居民提供免费检测、登记、管理、咨询、诊疗、药品发放等服务,将H型高血压纳入医保慢病管理,对患者加大规范管理力度,对脑卒中高风险人群给予及时干预、治疗,最大程度降低发病可能。

努力终得回报,在过去两年多时间,在全国脑卒中发病率上升8%的背景下,荣成市同期脑卒中发病率却降低15.4%!荣成还将启动“10万高血压患者队列调查”、“脑卒中精准预防研究”、“脑卒中二级预防研究”等工作,力争将高血压规范管理率达到80%以上,将荣成市建设成全国高血压规范管理和脑卒中预防的示范基地。

药物需求来自临床,开发药物满足临床,这就是徐希平科研工作的的整体观和顶层设计。他的脚站立在中国乡间,大脑里装的是世界处方。在哈佛大学期间,徐希平是位列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基金(RO1)资助全美科研人员第四、哈佛第一的科学家,他发表的SCI论文350多篇,H指数51,Elsevier全球发布中国“高被引”学者,他连续两年位居医学领域第一。他是中国赤脚医生走向哈佛教授的励志传奇,也是从哈佛教授回到中国乡村的拳拳赤子。2016年依叶位列ACEI类降压药国内销售第三名,也是复方降压药销售十强中的唯一国产药。

E药经理人问到耳顺之年的徐希平今后打算时,他说:“主要还是脑卒中预防这个主攻方向,因为我国人群脑卒中的剩余风险依然很高,还有很多其他原因。高血压本身也不是那么简单,比如难治型高血压,伴有其他危险因素的高血压。针对不同类型的高血压,如何选择降压药,如何联用降压药,血压应该控制在什么水平?都需要有中国人自己的循证医学证据。今天上午我和意大利高血压协会主席交流的内容就是中国和欧洲的一个联合科研方案,我们将与国内外专家合作,开启一系列脑卒中预防的循证医学研究……”

这位来自中国腹地的流行病学专家,一如既往地行走在患者中间,心之所系,仍然是临床需求。

人只有放下自己,才可以得到世界。

推荐访问:中国人 疾病 发现 徐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