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得厉害

电影《豚鼠特工队》,讲述的是一个挺老套的故事:政府秘密训练了几只动物间谍,这些受到高强化训练并且全身武装了最先进侦察设备的豚鼠们发现世界的命运掌握在它们的小爪中……其实光看电影名字,便知道里面的主人公当然就是豚鼠了。

豚鼠这个名字翻译得很好,因为它的双名法名字是Cavia porcellus,种加词porcellus来自拉丁语,意思是小猪;属名Cavia则来自于南美洲的土著语言,意思是老鼠。

不过相比豚鼠,我们更熟悉它的俗名——荷兰猪。这个名字颇让人有点儿摸不着头脑。首先,它并不是猪,虽然有点儿小赘肉,可是那不断生长的大门牙明显是啮齿类的注册商标。而“荷兰”二字就更奇怪了,因为这种啮齿类动物并非来自于荷兰。

针对豚鼠的基因研究显示,它并不是某种野生动物直接驯化来的产物。科学家们在它身上发现了至少三种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的野生动物的血统,它们是巴西豚鼠、秘鲁豚鼠和艳豚鼠,这说明它是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的先民们长期培育的结果。

现有的考古证据表明,早在公元前5000年,豚鼠就成了人类的“牲畜”,之所以不说“宠物”,是因为一开始这种动物是作为肉食动物存在的。虽然豚鼠个头很小,成熟豚鼠的体重不过一千克左右,但是由于它们易于管理,而且靠人的残羹剩饭就能过活,所以深得当地人喜爱。现在,很多组织也在致力于推广“豚鼠上餐桌”运动,认为养豚鼠比养其他肉食牲畜更划算,是满足人类食肉需求的好方法。

豚鼠与“新世界”的绝大部分动物一样,直到16世纪欧洲人到达才为世界其他地方的人所知。

当年被殖民者带回欧洲的豚鼠可能是极度幸运的,因为水手们同安第斯原住民一样看重了豚鼠好管理好饲养,是把这种动物当作活的香肠养在船上的。然而到了欧洲,豚鼠摇身一变成了各个阶层小姑娘们最钟爱的宠物,据说英女王伊丽莎白也赶时髦养过几只。除了讨巧的外表之外,温顺的“个性”是它走红的最主要原因。

与电影里那些身手敏捷的特工完全不同,现实生活中的豚鼠非常笨拙,除了扭着屁股小跑之外没有别的逃生技巧。只要笼舍的边缘高于它们的站立高度,这些笨家伙就没法逃出去,即便笼舍连个盖儿都没有。

另外,虽然豚鼠是一种比较吵闹的动物。但是如果你不是正在心烦意乱,听听它们“宛转”的叫声还挺惬意的。不熟悉它们的人第一次听到豚鼠的叫声很可能误以为是鸟鸣:小鸡一样的叫声说明它们有点儿不爽,也许是饿了;看见你拿着食物过来,它们会发出兴奋的口哨声;如果你听见了鸭子吃食儿的声音,那是一只豚鼠在赶另一只走开;当它们高兴了,就会发出小鸽子的咕噜声。

豚鼠的食谱跟兔子相近,基本上是素食者,各种青草和菜叶子是它的最爱。也跟兔子一样,它们的食量很大,四只豚鼠只消一天工夫就可以干掉一整棵大白菜。吃得多自然拉撒多,不过幸好它们的便便气味不太浓烈,比小鼠和仓鼠那刺鼻的便便清新多了。

豚鼠的这些特性不但受小姑娘们喜欢,也获得了科学家们的好感。

豚鼠传到欧洲不到一百年的时间,意大利一位叫作马尔比基的科学家就开始系统地解剖豚鼠。在那个年代里,活体解剖动物并加以系统研究跟今天做基因组或者干细胞没什么两样,都是前沿中的前沿。要知道只是在那个世纪初的1616年,英国人哈维才发现了人体有血液循环这么一回事儿。

1661年,马尔比基发现了毛细血管,解开了哈维动脉里的血到哪儿去以及静脉里的血从哪里来的问题。这有豚鼠的贡献。

两百年后,巴斯德和柯赫都用过大量的豚鼠做微生物和免疫的开创性实验。他们的选择是正确的,豚鼠可以说是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的最佳实验动物。这是因为豚鼠对白喉、鼠疫、炭疽、结核、疱疹、霍乱等高度易感,而且症状跟人类似。而且,豚鼠是最最容易过敏的一类动物,保守估计,每年全世界的医学院里就有数十万计的豚鼠牺牲掉,仅仅是为了让刚穿上白大褂的实习生们见识一下超敏反应,也就是过敏得厉害……

编辑/梁宇清

推荐访问:过敏 厉害